Board logo

标题: 鸳鸯破敌———戚家军奇阵破倭寇的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HOPEKEY    时间: 2010-6-11 23:46     标题: 鸳鸯破敌———戚家军奇阵破倭寇的秘密

鸳鸯破敌———戚家军奇阵破倭寇的秘密
引子:
    前些日子正好看见有兄弟帖中提起中国的盾牌兵,其实盾牌兵在我国古代步兵中一直都存在,而且这在戚家军的鸳鸯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盾牌兵在鸳鸯阵中发挥了大作用。戚家军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大败倭寇的明朝将领在我国历史上名垂青史,战功不俗,鲜有企及。很多人都知道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抗击倭寇中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鸳鸯阵”便是戚继光所创奇阵。
    背景
一  倭寇的背景
    倭寇,泛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摘1】“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 ○ ○(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 (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而在往后的排日风潮中,倭寇更成为敌视日本人的用语。其实早在元朝,倭寇就已形成,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残存者为主要构成份子,对于朝鲜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海盗行为,目的一方面在于夺回被俘的岛民,一方面则在掠夺粮食以弥补因遭虐杀而下降的农业生产力。
    明代初期,明国富兵强,海防严密,倭寇鲜有可乘之机,难以犯我。进过百年积累,明正统后,中国经济日渐发达,沿海地区更是物产丰富、人民富足。渐渐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海防趋于松弛。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进入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国内战事不断,失势一方的武士、浪人往往逃往海上,回合流民及不法日商形成很多势力较大的的倭寇集团。这些日本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富庶充足的地区垂涎已久,由最初的海上走私打劫,到后来的公然开展进入沿海地区内陆的烧杀抢掠。那群强盗最嚣张的时候,其的抢掠范围一度扩大到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
    这些史实暴露出这些中国门外的野狼,自古就有侵略的兽性!而且到后来很多扩大化的倭寇侵略行为更是日后我们国耻的明代版本。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劫,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间就曾有过一回: 【摘2】据《简明中国古代史》记载,是年(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劫数省,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致掘坟墓,掠妇女,杀戮甚惨。...有一股倭寇不足七十二人,自浙江、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直至南京。南京守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之巨,此七十二人竟然不折一人而去! 也就是说此群倭寇的战绩是完胜!当时南京大小十三门紧闭,大小州官皆登城守备,全城百姓也被迫清点上城,后倭寇离去,犹不敢懈怠。此战虽无屠城之事的发生,但是造成了南京人自古对这倭国强盗畏惧有加。
    除去明朝当时官吏和军队的腐败之外,这些倭寇的作战能力的确不容小视。这些倭寇虽是日本内战的战败武士和浪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训练有加且凶残至极,无论单兵还是集团作战,其战斗力远胜当时的明朝士兵。

    纵观一战局和史实,这些倭寇的装备战术确有过人之处:
    1.军备兵器  敌长我短
    倭寇惯用的倭刀又称野太刀、日式长刀、武士刀、刀长五尺,刀刃多采用包钢法精心锻造,非常锋利。刀柄奇长,适合双手握持,大力劈斩之下破坏力极强,能把明代士兵胳膊带肩斜劈下来!
    其实这种武士刀是源于我国刀中国粹之一的唐刀,唐刀可谓中国兵器历史上影响力最为辉煌的武器。对周边亚洲诸族——北至外蒙,南至越南,西达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日本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这日本是将唐刀仿制改良至极致的一个,其优良的制作工艺至今都是刀界受人追捧的精品。当时传入日本的唐刀被日本称之为“唐大刀”,日本人仿制的成为“唐样大刀”。可能有人说那日本刀是弯曲的,而唐刀是直刀,这二者怎么说?其实是上传入日本的唐刀并非全是直刀,正仓院藏有一对“橘夫人奉物”的银饰镶宝石唐短刀便是曲刃。对日本刀的身世日本学者清水橘村在其1932年所著《刀剑大全》坦言:【摘3】“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均自中国所传,刀剑即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煅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辩论者。”
    反观明朝当时的军备,主要是配备的明制单手腰刀和长矛等各类的长杆兵器。与倭寇对战时,短兵相接所配腰刀长不过三尺,重量也于倭刀相差一半,加之单手握持,根本无法抵御倭寇势大力沉的双手砍劈;长杆兵器对阵时,阵型若为所乱,各自为战之时长杆兵器回转不灵,加上兵器杆长,经常被倭寇劈断,难以御敌。

    2.参战人员  敌强我弱(具体史实,勿拍砖!)
    日本刀法及适用于步兵作战,而且这些武士浪人之辈善使倭刀,双臂有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备战,刀法高明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不仅有大开大合的凶悍劈砍,而且还有轻捷灵活的身法。与大多数未经战阵,不谙搏杀的明军菜鸟级别的士兵在对战中当然难以抵挡倭寇的攻击。
   
    3.阵法较量  倭寇“蝴蝶阵”明军难挡(此部分详细分析)
    当时的倭寇多以小股部队分散作战,按照当今的叫法可以称得上是特种作战,这伙强盗行踪不定,长于偷袭和突破。虽然这些经常总人数经常不过百人的强盗却非常擅长小团体配合的小组作战。大家可能在很多反映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战斗正酣时会出现一小股武士被合围在一大群敌人之中,这些武士背靠背以太刀相持搏杀的情景。这种以少战多的阵法其实就是下面要说的倭寇的“蝴蝶阵”。
    【摘4】在郑若嘉靖年间编写的《筹海图编》卷二所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挥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 从摘文可见,大家不难想象那群被围着的小鬼子怪叫着挥舞起长刀的情形来。这种刀法大开大合的挥舞架势看起来的确令明朝将士惊骇不已,这些明朝士兵还在迟疑间便被贼寇所害。远望挥刀的倭寇时,挥舞的长刀在阳光下呈现数道白亮弧面,犹如蝴蝶扑翅,所以形象被时人唤作蝴蝶阵。说到小日本的扇子,有人会问是什么样的?本人也不大清楚,大概就和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相扑比赛,两个相扑胖子中间的那个揣着日本传统服装、戴着龟帽的裁判手里拿着的玩意儿吧!
    话说回来,由于明朝军队当时大多数都是废物,有作为的将领屈指可数,虽然明朝当时是世界上少数级别的超级大国,可是对付这些流寇的确是有力使不上,更何况当时的明朝国力开始衰败,军备松弛呢?

    乱世出英雄,还好当时的明朝有戚继光。因为戚继光将军是历史上少有的妇孺皆知将领,所以他的生平事迹在此不再累述,主要说的是他的鸳鸯阵。
    【摘5】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最前者为队长和2名藤牌手(盾牌兵),拍手均配备明朝制式腰刀。明代冯梦龙在《智囊补·兵智·鸳鸯阵》中记:“ 戚继光 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这种鸳鸯阵的具体布阵形式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左边的士兵是持握小型圆盾牌的人,需要士兵年少便捷,身体灵活,胆大心细,对战时能够为其身后的伙伴挡住飞逝箭镞,又能够在盾牌后面投掷标枪,诱敌出手后乘隙径进,取出盾牌内的腰刀砍杀敌人。右边的是一名持长五边形盾牌的士兵,他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力大胆足即可,对阵时需保护持令旗队长。
    牌手身后是两名手持狼筅的士兵。狼筅算是戚家军最有特色的武器了,【摘6】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明制)。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我在一些资料里见过狼筅的独到之处,狼筅采用的大毛竹是南方特有的,选取的毛竹一般是老而坚实的竹子,取其长且直,挺而韧,处理工艺也比颇为讲究,先将其旁枝灼烤杀青,再涂以桐油,甚至敷上毒药,这种处理使得这些向前弯曲呈倒直钩的竹枝坚韧极富弹性,倭寇的长刀根本奈何不得,无法伤及使用者,更不要说攻击鸳鸯阵里其他的人了。由于狼筅本身很重,而且很长,挥舞颇为不便,不过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膂力过人就足以胜任。加上之后的训练,使狼筅成为鸳鸯阵藩篱,在中远距离上是的敌人无法近身,善使者可以用其牵制住近身的倭寇,给身旁的的藤牌手和长枪手有机会将敌人杀伤。狼筅除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士兵壮胆,鼓舞士气。
    狼筅手的背后各有两名长枪手,所用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明制)。长枪手的背后则是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也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兵器,其形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绑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在远距离上攻击敌人;在长枪手对近身的倭寇来不及回旋的情况下镋钯手也可保护前面他们,在短距离上镋钯也可对敌造成杀伤。
    由于整个阵列士兵和武器数量配置左右对称,故名鸳鸯阵。戚继光招收来的兵员,多是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之前的藤牌手和狼筅手等人员挑选和要求均体现这一特点)。因为之前的倭寇横行,这些饱受战祸的农民子弟急于报仇,稍加训练之后他们便成为戚家军的中坚力量。
    鸳鸯阵的阵势灵活多变,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改变队形,可以一字横向排开,狼筅手、长枪手和镋钯手居中,牌手保护两翼;也可前后分成两排,宣扬枕边三才阵,长枪手、藤牌手和狼筅手在前杀敌,镋钯手在后面防御。由于整个鸳鸯阵通过兵器的刀与盾、长与短、攻与防的配合,分工明确,配合得当,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避开了兵器自身的短处,具备了近乎完美的攻防一体的能力。无论倭寇在何种距离之上,也无论其多寡,在阵内阵外接受打击而不能招架,出处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加上戚继光的治军严谨,训练有素的有利条件,这种专业分工、协同作战而形成优势和战斗力远远超过倭寇的分散小股流窜作战的战斗力,倭寇的蝴蝶阵的优势顿时在鸳鸯阵的冲击前化为乌有。此后战局完全扭转,倭寇的嚣张气焰随着常战常败、到每战必败灭的是一干二净,这群龟孙子傻了眼,根本不知道为啥这种举着“戚”字的明军犹如战神般不可战胜。

    代表战例: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五月初五 白水洋大捷
    此捷之前,大批倭寇窜入花街一带骚扰抢掠。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排出“鸳鸯阵”法,在鸟铳、弓、弩、火箭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紧接着在保卫台州的战斗中,倭寇人数两千余人,对战戚家军一千五人。由于当时是戚家军的伏击,而倭寇自恃人数众多,竟然一字摆开阵势直冲过来,戚家军兵分为一头两翼一尾的阵势,并迅速排成鸳鸯阵,冲杀倭寇。此战役戚家军几近完胜,战果和上次倭寇横扫金陵有得一比:不算倭寇焚死者和坠崖者,戚家军共斩敌首三百四十十四颗,生擒者逾千。戚家军阵亡者仅三人,全师奏凯。
    据史料记载,戚继光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各地抗击倭寇共12年,由于其治军严谨,加上鸳鸯阵的行之有效,在大小近百次的战斗中戚家军均获胜利,自此倭寇之乱得以平息。
   
    尾声:戚继光抗击倭寇也非常重视向敌人学习,他根据倭寇所用的长刀所制,结合当时明代的制刀工艺,定制出明式长刀此长刀解有“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再加上戚继光的说法“长刀近用先及”,可见这种明制长刀乃“敌为我用”的代表作。
    这种长刀后来在历史中大有作为,在下篇文章我会详细讲这种源于倭刀但优于倭刀中国名刀。
    特注:摘录部分文献不详,未标明出处,请各位谅解!
作者: qwert168    时间: 2010-6-12 02:04

打仗就是要有创新思路,根据自己的的特点。当时中国人相对倭寇来说,个人实力不如他。但战争不是武林高手决斗,所以更讲究配合。配合的好,1+1会大于3。配合不好。就是浪费。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作品里歹徒们对男主角会非常君子一个一个的上。最后一个一个败下阵来。但实际上,双拳难敌四手。一窝峰上就行了。
作者: ni898    时间: 2010-6-12 02:05

写的很详细,如果有图片的话更好了。一直很奇怪,明朝为什么不学元朝东征日本呢?既然能七下南洋,造船业可谓发达之极,国富民安,确少了开疆拓土的勇气,被几千号倭寇骚扰的民不聊生,悲哀啊!
作者: 宇宙的春天    时间: 2010-6-12 06:05

主要还是人,当时和倭寇打的明军主要都是江浙的常备军,多年不打战,根本没有战斗力,要靠这帮兵油子,别说鸳鸯阵,就算给他们人手一把ak47,他们也只会去抢劫老百姓或者干脆卖掉换酒喝,戚继光刚开始就吃过几次这样的亏,后来是他自己亲自招人,亲自训练,亲自发工资找来一大帮乌镇人当戚家军才算镇住了局势,所以讲人要比阵更重要,鸳鸯阵只是减少了戚家军的伤亡概率,提高了戚家军的效率,但它不是起决定意义的东西。
作者: mmmm_11111    时间: 2010-6-12 09:14

引用:
原帖由 ni898 于 2010-6-12 02:05 发表
写的很详细,如果有图片的话更好了。一直很奇怪,明朝为什么不学元朝东征日本呢?既然能七下南洋,造船业可谓发达之极,国富民安,确少了开疆拓土的勇气,被几千号倭寇骚扰的民不聊生,悲哀啊!
明朝之所以后来不开疆辟土,主要是因为周边国家都穷的叮当响,抢过来,还要国家救济。前几天看朱棣在位时曾把北越变成一个省,结果不停的叛乱,年年要花大量的物资平叛,赈灾,得不偿失。元朝不一样,蒙古游牧民族没见过什么好东西,看见就抢,抢完了就走,不管以后的事。这一点,明朝好多了。
作者: runot2far    时间: 2010-6-12 09:36     标题: 倭寇问题其实也有平静期

其实明朝建国的1368年开始,日本的南北朝内乱就进入尾声,特别是在1392年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以后,日本政权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安定时期。这时倭寇的数量也大大减少。

足利义满从小就非常崇拜明朝文化,他在1401年接受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两国正式建交,开始正常贸易。这个时期的中日贸易称为“堪合贸易”。

当时明朝对日本国王的册封是以对附庸国形式进行的,日本国王也只不过属于“臣子”待遇。接受了册封,日本每年要向明朝进贡。而随着进贡队伍来到大陆的日本商人接受由明朝发给的堪合符(在我看来就是身份证),可以在沿海地区进行贸易。因此称之为堪合贸易,除此之外的民间贸易是不允许的。

日本的附庸国地位和民间贸易的限制都导致了日本国内的许多人不满,一时间倭寇有复燃的趋势。

但是足利义满心向明朝,安心于接受册封和年年上贡,压制了各种反对声音,倭寇之势没有扩大。他去世之后,几任继承人都没有对他的政策加以太大的改变。

这个时期也是倭寇最少的时期。

但是足利义满死去以后,日本幕府的力量开始走下坡路。终于在1467应仁之乱以后,日本政局又开始动荡起来。

这也影响到了日明关系和堪合贸易。在1523年,大内义兴和细川高国两方的进贡队伍在宁波发生动乱,导致明朝官员死亡。

因此1529年堪合贸易中止,虽然在1536年再开,并持续至1551年,但是受其影响,随进贡队伍来进行堪合贸易的商人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大规模的民间贸易,也就是走私。

明朝政府本身采取的就是锁国禁海政策,当然对这种贸易进行了严厉打击,加上日本国内的局势动荡,结果就导致了倭寇泛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内的动乱不仅仅是倭寇形成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采取的禁止海外贸易政策,和后期自身的腐朽没落,也是后期倭寇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 本帖最后由 runot2far 于 2010-6-12 09:38 编辑 ]
作者: zodmaxtear    时间: 2010-6-12 10:07

泥人的名著江山如此多娇,对倭寇犯我海疆这段历史有描述,明军卫所制的破败,是明军不敌倭寇的重要原因,所以戚家军都从渔户中挑选身强力壮的渔民,才能敌住倭寇。
作者: wlxiong2006    时间: 2010-6-12 11:15

以民养民才是真正的抵御倭寇最好的办法,长期与倭寇打交道的渔民当然知道如何在这批恶势力的扫荡、欺凌下生存。所以不得不说戚继光在这方面是个不错的人才。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也是克敌制胜的法门,用鸳鸯破敌,也算戚家军长期与倭寇交战之后总结出来的不可多得的经验。这也得到了良好效果的见证。
战争,总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机会。很多兵器、火器、武器都是经过战火的磨砺才最终得以完善。这也是好多军区不断地进行演练、军演之类的活动最基本的主旨。不可能去发动侵略嘛!
不过总体而言,兵乃不祥物,还是十分期盼和平。
作者: xypo123    时间: 2010-6-12 13:24

上面有一位同志说是戚继光的兵是渔民恐怕不对吧。
      关于鸳鸯阵,国内的研究不少了,至于鸳鸯阵在战斗中是如何使用的,还没有人真正研究过。鸳鸯阵在大集团阵型中是如何使用的,这个大集团是如何展开的,很多还不清楚。要是能仔细研究下这个东西,就好了。国内对阵型在战斗中的发挥的研究和历史上写战史一样很简陋,根本不晓得这些阵型的艺术如何展现。
     这些东西没搞清,直接关系到我们拍的战争电影。搞的拍电影的乱拍,瞎拍,以前看过几部将戚继光的几部电影,打仗的场面那个失败啊。比起西方电影中的那些真实场面不知道差了多少。比如说西班牙的《佣兵传奇》西班牙方阵的作战,就非常经典,包括长矛手与火铳手的站位,散兵的运动等等,体现地非常清楚。
     另外我还想说下,鸳鸯阵后来在北方被大大改良了,为了对抗蒙古的骑兵,戚继光大量引进了火器和战车,小集团逐渐扩展为较大的集团,戚继光在任上没有跟蒙古军进行过大战,不能实战检验下。
作者: yumoxing    时间: 2010-6-12 15:09

当时中国已经有了火器,此乃远距离的利器啊,
近期在看《大秦帝国》,想想当年的弓驽杀伤力多大,为何到了明朝时候都基本上成了近战的武器呢,实在想不明白。而且士兵的个人素质严重下降,畏敌之心人人有之。感觉战国之世尚且能依靠秦卒横行天下,时代越往后发展,战力确实一代不如一代,情何以堪啊!
作者: ampm1    时间: 2010-6-12 15:26

打仗首先要将兵不惧死,然后要有从分的准备,得当的智慧。阵型在冷兵器时代很重要,关键是不能被冲散,要在局部保障优势。当局部有针对性的优势存在,当然就能取胜。反正打仗是复杂的事情。戚继光确实是名将,一代名将,算是克日的前期大英雄。
作者: xgwpwp    时间: 2010-6-13 09:42

什么时候拍一部反映平倭的电影就好了 总觉的中国的古代战争片不是花拳绣腿 就是严重扭曲了史实 一点都不好看啊
作者: kj70    时间: 2010-8-8 15:21

前几天看电视,走进科学栏目介绍,通过科学测定,倭刀可是杀人工具中的极品啊!劈、砍、刺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
作者: z393881108    时间: 2010-8-8 15:36

14楼的兄弟  你只知道倭刀是好东西  可是你知不知道倭刀是根据古代唐朝时候的唐刀仿制的  当鬼子还在奴隶时代的时候 中国就可以有了成熟的封建体制。还有 弩的威力是大  尤其是在近距离的 远距离就不如弓了 祖先发明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用处。戚继光 什么都不想说了 民族英雄 打鬼子的片子是最好看的片子,打鬼子的阵法是最好的阵法
作者: mzl1981    时间: 2010-8-8 16:12

倭寇的主体是中国海商而不是真倭(日本人),倭寇的产生实际上是中国重农抑商思想所结出的恶果。在西方所谓正常的发展模式中,名为倭寇的海盗们本应受到本国政府的支助和鼓励,为本国带来更多的海贸利益和海外领土。然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倭国,倭寇都是被两国政府大力打击的对像。
于我们的一般看法相左的是,实际上倭寇对日本的危害和日本对倭寇的打击力度都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历史上,为了表彰当时的日本当局(室町幕府)在剿灭倭寇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明嘉靖皇帝还授予当时的幕府将这足利义满(就是动画片《一休》中那个很可爱加搞笑的幕府将军)“日本国王之印”,承认其为日本的真正统治者。
作者: derosa    时间: 2010-8-8 22:09

请问楼主,你说的狼筅可有图片链接吗?我很好奇这个利器啥样子的。
作者: ddsd    时间: 2010-8-9 08:12

说白了就是个人战力不济就只好靠组织来弥补……与其把一个鸳鸯阵当成多么神奇的东西还不如探讨一下戚继光是怎样把一群惶惶不可终日的老百姓训练得令行禁止的。
至于火器……以当时火器的发展水平,在没有训练有素的步兵维持作战面的情况下,火器部队只会被瞬间冲散。
另外正如16楼所说,楼主似乎不大清楚倭寇的构成和倭寇形成的具体原因……
作者: asong66    时间: 2010-8-9 09:30

倭寇72人尽可以杀八九百中国守军,并可以全身而退,这也太假了吧。士兵们的弓箭难道全都放在仓库里不拿出来射敌人吗,难道他们个个都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刀枪不入。或许就是我们的守军洗干净脖子伸长让他们一个一个的杀,不还手。
作者: algo    时间: 2010-10-18 22:57

  鸳鸯阵,这种所谓阵法是不是真实存在过都还是问题,戚家军剿倭说实话,简直是汉族的一种悲哀。正规军打不赢乌合之众已经够丢脸了,专门针对倭寇作战特点特别训练过部队再打输,戚英雄早就找块豆腐撞死了。
  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统治阶级一水的文官,原本在政治上能够与之抗衡的勋贵将门的覆灭,其实已经宣判了明帝国的死刑。明朝的中后期,一直都是宦官在和文臣们争夺话语权,军事问题根本没有人去关心,文臣领武事在现在的确值得称道,但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大)批有军事能力的基层军官来训练和统合军队,不然……看看一二战时的波兰,大家就可以想象出结局如何了。
  倭寇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应该说是闽寇——少数货真价实的倭寇其实只是闽商们的雇佣军罢了。组成倭寇的绝大部分——不值得自豪——的,是汉族人。不过是因为明朝禁海的缘故而转向了走私和掠夺罢了,就这一点来说,倭寇和海盗有本质上的区别。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本这个海洋民族其实很不合实际。事实上,直到丰臣跨海征朝鲜的时候,日本才开始重视并开始开发海洋。这也就是在朝鲜这块东亚盲肠上被二李收拾的够呛了才痛定思痛的,在这之前,日本“水军”的概念相当值得商榷啊……嗯,怎么说呢?运输船队也许比较恰当吧。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向明国进口的国家,能不能造出大型的军用帆船呢?著名的“八幡大菩萨”是使用木栓木锲来制造的,除了容易被撞散架以外再无优点(在这里赞美一下日本人的祖先,他们为后代造汽车偷工减料早了几百年就想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根本不适合远航或海战。
  别和我举明朝时朝鲜沿海被日本军劫掠的事实。
  首先,由日本到朝鲜(现在的韩国)不要说船,绑个葫芦瓢就能游过去,这样的航海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赤虎大大在《宋时明月》里说朝鲜的朴姓是指“瓢/漂”姓,说是绑着“瓢”由日本那“漂”来得并不完全是拿朝鲜开涮或穿凿附会。朝鲜人自己说:朴在朝鲜语里和南瓜是一个发音,朴姓始自先祖是自一个南瓜大小的蛋里孵出来的,是王族姓氏如何如何……朝鲜人的那个尿性就不说了,普及一下植物学,南瓜原产北美,元明时经日本传入南中国与朝鲜,故在福建又被称作倭瓜,一般称之为南瓜(南方传入的瓜),面瓜(口感绵密香甜如白面)。
  然后,那时候的朝鲜……啧,不知道怎么比喻,大致上和现在的公园差不多,是人不是人都可以进去逛逛,当地居民说是猪狗不如那绝对是在侮辱猪狗,撑死也就是水耗子级别的啮齿类类猿人。不要说什么门票,少一个水字的近亲进了门,那是含着一包眼泪出来的,那叫一个穷啊……也就是日本北国大名那种打得有今天没明天的家伙才会去那找点贴补。你说为什么就不可能去中国呢?船还没到就沉了一半,抢了粮食还想运走?!汉族海盗……哦,不是,是海商在那时候可是鼎鼎大名的,跳帮砍人也不弱,但基本上对付日本人……连这个程序都可以省略,直接撞过去就够了,车碾螳螂一般啊!
  至于后期能够大掠沿海的倭寇,一般都有大家口中的汉奸带头,其次,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福船和泉船。
  这样的实力对比,我想能够说明一切了。

[ 本帖最后由 algo 于 2010-10-18 23:04 编辑 ]
作者: kichee    时间: 2010-10-20 17:25

所以战场最忌僵化,一切以打赢敌人为核心的
作者: slj21    时间: 2010-10-20 22:10

戚家军建成于义乌,选用的都是淳朴勤劳的农民和矿工,市井之徒、偷奸耍滑之辈是一个而不要的,
所以这几千人拥有超强的执行力,加上赏罚严明,勤于训练,再加上合适的武器和战法,获胜就是必然的了。

其实兵源也是军队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在优秀的将领看来,利用兵源的特质是个重要的本领。
作者: 175203592    时间: 2010-10-20 23:26

戚继光主要是做到了对症下药,战争的胜败,其实战术是最为重要的,此外将领的作用也至关重要,而对付倭寇的胜利证实符合了这几条。
作者: atuzai9527    时间: 2010-10-29 12:25

10楼的兄弟对戚帅在北方抗击蒙古的历史还不是很了解啊!明朝隆庆二年,蒙古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3万骑兵入寇明朝边境,戚帅率领部迎击,全歼之,董狐狸仅以身免,被迫请降;万历三年,蒙古酋长长秃率铁骑5万入寇,戚帅再次率部击之,这次更狠,不仅全歼敌寇,还活捉长秃,使大明边防无后顾之忧.如果说歼灭3、5万的战役不能算大战, 那什么能算的上阁下口中的大战.更何况正是戚帅建立了大明后期的国防力量,才使明朝在万历朝鲜之役中大破倭人的虎狼之师,可以说戚帅其功大焉.
作者: algo    时间: 2010-11-3 23:26

24楼的兄弟,你对十楼的朋友的点评我觉得有点不敢苟同:
骑兵,不是骑上马就算是骑兵的,明隆庆年间的朵颜部经过明洪武与永乐两位皇帝的多次严厉打击,再加上蒙古内部科尔沁兀良哈等部的倾轧,其战争实力退化的相当严重。草原上盐铁茶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可其来源却完全被明朝商人所垄断。
如果你认为严重营养不良,拿着根皮鞭或削尖了的木棍当武器,骑着马的牧民也算是骑兵的话,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应你……不是他不了解戚英雄抗击蒙古的历史,而是戚英雄对阵蒙古的几次战斗他第一不是主将,其次这样的战斗没有足够的分量(也就是说服力)来检验他的阵型是否有效。
戚英雄当时的部队主力是以偏厢车为主的战车部队,这样的战车不是春秋战国时的那种,而是人力驱动的。步兵以偏厢车为掩体依托,以弓箭还有各种火器为主要杀伤输出手段,还装备有大量虎蹲炮与大铳抬枪。这样的一支军事力量和拿牧民当铁骑的蒙古人大战……要是蒙古人学本朝太祖四面开花打游击,追南逐北估计能把戚家军的五脏六腑跑到会阴去,可那厮可能是吃了三个鹿的奶粉,好死不死想撞开明军防线进明朝腹地狠捞一票,结果……那当真是势如破竹一般爽利,惨被人一路平推!
至于建立明后期国防力量的光荣使命,说实话,其实没戚英雄什么事。北有李成梁,南有俞大猷,胡宗宪要不是被严嵩连累,历史地位也要比他高!
戚继光向张居正行贿赠姬妾送春药和“顶上”文书等等,我可以理解为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明朝后期的国防力量主要是靠张居正以被抄家,长子不堪凌辱自杀,满门饿死了十多人侥幸没饿死的全都流放为代价换来的那笔银子建立起来的!

[ 本帖最后由 algo 于 2010-11-3 23:29 编辑 ]
作者: 爱骚货    时间: 2010-11-4 17:15

据说戚继光是个对女人的名节很看重的人,自己的女儿拿了别人一块饼就要砍手的人,说说戚继光的兵,他是个山东人,这个小自豪一下,他招兵一不要胆小,胆大的也不要,长的白的也要,年纪大的并且当官的不要,只要农民,和长的壮的,这些跟最后戚家军威武估计有很大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爱骚货 于 2010-11-4 17:18 编辑 ]
作者: answer3boy    时间: 2010-11-5 03:14

引用:
原帖由 宇宙的春天 于 2010-6-12 06:05 发表
主要还是人,当时和倭寇打的明军主要都是江浙的常备军,多年不打战,根本没有战斗力,要靠这帮兵油子,别说鸳鸯阵,就算给他们人手一把ak47,他们也只会去抢劫老百姓或者干脆卖掉换酒喝,戚继光刚开始就吃过几次这样 ...
确实啊,在中国的军队里面,从古到今,都有兵油子,,戚家军跟其他中国古今的著名军队一样,都是一手带起,所谓的根正苗红,哈哈!
作者: yijianmeiyl    时间: 2010-11-5 15:22

我认为不是倭寇狡猾,是朱元璋把能征惯战的功臣都解决了。
作者: uum    时间: 2010-11-5 19:40

为什么大家一说就当时“中国人不如倭寇”“好在中国有戚继光”啦,我觉得大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有问题的,中国和日本在当时的心态和现在完全不同,当时中国是令人畏惧的老大帝国,日本是不知哪蹦出来的野蛮猴子。倭寇是东南沿海很挠头,不过倭寇也不会让大明亡国灭种,即使没有老戚也会有老八老九发挥力量
作者: tianliaodining    时间: 2010-11-5 20:40

引用:
原帖由 ni898 于 2010-6-12 02:05 发表
写的很详细,如果有图片的话更好了。一直很奇怪,明朝为什么不学元朝东征日本呢?既然能七下南洋,造船业可谓发达之极,国富民安,确少了开疆拓土的勇气,被几千号倭寇骚扰的民不聊生,悲哀啊!
远征日本在明朝初期有过,郑和曾经因为海盗问题打过日本。而且满成功的,还和日本签订啦勘合贸易。但如楼主所说倭寇主要来源于野武士,幕府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在明朝中前期,部队战斗力强。再加上当时倭寇主要以烧掠为生。导致军民一心。所以倭寇一直有但问题还不大。后来后来因为禁海,在巨额利益的吸引下大批商人加入海商集团。雇佣倭寇半蔻半商,而这批人在很大程度上和士绅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另外远征日本不大可能因为文官阶级的非常敌视大舰队。
作者: lovefehu    时间: 2010-12-31 16:09

论实力但是日本倭寇的武器方面和战斗狂热上要差很多  倭刀在当时的确还是占尽了优势
作者: stage2st    时间: 2011-1-2 12:42

说到当初为什么不东征日本的话,有一点比较重要,哪就是在当时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很难发动一场远征。
以及后续的投入有点得不偿失,当然我觉得这是当时决策派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帝国的版图太大可不是好事。毕竟天朝上做久了不会像欧洲那帮渣滓那样有老婊子支持者去占领殖民地。
ps:其实日本当时有很多优质的白银矿来着,做点欧洲人当时在南美做的事不挺好嘛……
作者: liufj1234    时间: 2011-1-2 15:34

戚继光是个伟人、他创造的拳法被陈氏太极拳的祖先应用、产生了陈氏太极拳他对武术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令人佩服;如果明朝皇帝有野心的话、重用戚继光,我相信会没有清朝的
作者: koyopack    时间: 2011-1-5 14:20

其实关于鸳鸯阵现在估计也都是说说,真正研究的估计没有几个人吧。




欢迎光临 SexInSex! Board (http://www.kj8.org:80/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